耳内镜中耳外科手术体系的建立


耳内镜技术的出现为中耳外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随着耳内镜器械和设备的持续改进和创新,更多的耳内镜实用手段被应用于中耳外科手术中,一些传统中耳外科的方法和理念也被重新审视和再认识。为此,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部耳内镜外科侯昭晖教授团队在2021年第2期中华耳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刊首专稿,将解放军总医院在耳内镜外科领域长期实践后形成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

1.jpg




原文地址

1678763732029.jpg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


查看、下载刊首专稿原文件



评述

近年来,解放军总医院将中耳功能性手术这一概念个性化地应用到耳内镜手术病例中,既充分体现了耳内镜技术特点,又展示了这些理念的实际效果。


在咽鼓管的相关外科处理中,对于术前相关的咽鼓管功能检查提示存在咽鼓管开放障碍,而术中未见咽鼓管鼓室口异常的患者,该中心常规将硬膜外麻醉细导管自咽鼓管鼓室口侧置入咽鼓管腔内,可一直探至咽鼓管咽口处。如在术中留置一段时间,可以达到咽鼓管管腔疏通的作用。如术中发现咽鼓管咽口存在异常,同期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也是一种选项。


在上鼓室引流通道的重建中,耳内镜中耳手术时,该中心会将鼓膜张肌皱襞的探查作为一个常规步骤,有助于建立一个补充的通气引流途径。对于鼓室黏膜的处理,术中需要重点观察中耳黏膜的状态,尽可能地保留好病变可逆的黏膜,为术后形成稳定的含气腔创造有利条件。在中耳含气腔的重建中,听力重建手术中需要采用不同理念和技巧来形成完整的鼓室腔,提高鼓室的深度,增加鼓室的含气容积来形成足够的鼓膜面积和有效的听骨链联动空间。


在耳内镜下中耳胆脂瘤外科技术体系中,该中心采用的耳内镜中耳手术体系可分解为三种核心技术:耳内镜下经耳道“锁孔”技术的应用、内镜下经鼓窦处理累及乳突的上鼓室病变的手术策略及耳内镜下个性化上鼓室外侧壁重建技术。


此外,该中心采用的耳内镜与显微镜双镜联合方式处理范围累及乳突的中耳胆脂瘤病例,取得了很好的术后效果,能够实现多重目的,包括:充分显露病变;尽可能减少甚至避免耳道内磨骨,降低耳道后壁及盾板骨质缺损;最大限度地避免耳道解剖畸形;便于实现更加简单和可靠的重建操作;优化了听力重建的前提条件;降低了开放式手术的比例。因此,合理联合显微镜的手术方式需要提倡和重视。


对于耳内镜下持续灌流技术在中耳手术中的应用,该中心的处理方式是用棉球将皮瓣翻卷后压迫后,牢靠地固定于耳道壁前下,可以避免皮瓣的漂浮,赢得手术空间。在鼓室内侧壁炎症肉芽广泛时,大范围的术腔渗血还是会影响术野的清晰,持续灌流模式的优势可能减弱,手术操作难以顺畅继续;在手术重建的过程中,放置听小骨、软骨和复位皮瓣的过程在非灌流模式下会更为方便。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该中心更推荐持续灌流与非持续灌流随时切换结合的手术模式,可以扬长避短,两种模式的优势都能充分发挥。


总之,不断地探索耳内镜中耳外科技术的创新,完善其技术体系的不足,切实实践其微创的理念是众多耳外科医生的职业需求,也是广大患者之福祉所在。耳内镜中耳外科手术体系的建立,不但有助于年轻医生理解耳内镜中耳手术的理念,快速掌握耳内镜中耳外科技术,对于中耳微创手术理念也是一种有效的实践。



专家简介

2.jpg

侯昭晖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部耳外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耳内镜外科主任;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运行管理办公室主任。耳神经及侧颅底外科专家,耳内镜外科学科带头人,长期致力于耳神经及侧颅底手术的微创手术治疗,咽鼓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耳内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审稿人;中华耳科学杂志编委;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杂志编委等学术任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各1项;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各项专利7项。2010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2020年获解放军总医院首届“优秀临床医师奖”。